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正文

“手机依赖症”是心理疾病?评:别太当回事儿手机病「“手机依赖症”是心理疾病?评:别太当回事儿」

“手机依赖症”是心理疾病?评:别太当回事儿手机病「“手机依赖症”是心理疾病?评:别太当回事儿」

  近日,据某杀毒软件销售商的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需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消费支付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也就是说,单纯地从心理依赖的角度看待手机使用,并不能充分解释手机普及所带来的影响。“玩手机”不仅是自娱自乐,有时也是一种玩给人看的“伪装”,简单的姿势表达着各不相同的需要。

  以碎片化时间为例。前几年,我们还兴致勃勃地讨论手机利用碎片化时间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到今天,玩手机却几乎成为碎片化时间的另一种表述。仔细想想,碎片化时间出现在哪里?商场、餐厅、地铁和公交上……“都市大众”这一现代社会的盛大景观正发生于此,并被陌生人的大量聚集日复一日地生产出来。人们四目相交,却难有交集可言。玩手机,便是为了在其中制造自己的时空。通过发微信、玩游戏、看新闻,人们以这种方式为环境赋予意义,让无聊的等待变得可以忍受。

  事实上,不断发明和使用中的工具正是人们为了创造更大价值所做的不懈努力。在今天,手机早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大助力。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而不是用老眼光看待“手机依赖症”,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技术发展造福美好生活。

有话要说...